谈迎峰度夏与省间电力互济
迎峰度夏,“西电东送”显得尤为重要。但是,除了技术因素之外,还有另外的影响因素。
风光大基地项目推进取得新进展。近期,内蒙古、山东、青海、江苏、山西等省份纷纷公布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清单。截至目前,已有6个省份下发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备选名单,合计规模超40吉瓦。
不过,还要认识到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,西北地区是风光大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,具备发展风光大基地的土地条件,但用电负荷远不如中部、东部和南部地区,这就要考虑到输送问题。
重“供”轻“发”,则无法建成管用的电网
在4月召开的国家能源局2023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,截至目前,第一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,项目并网工作正在积极推进,力争今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。同时,第二批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,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已印发实施。
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需要绿色电力的支撑。风光大基地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目前我国正在推进西部集中式新能源电站建设,而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,如何利用好绿电还面临挑战。以青海为例,青海本身电量需求不大,负荷强度和负荷密度较低,但绿电占比高,有能力大量外送,怎样平衡好区域间的发电和输送电,是非常重要的问题。
一方面,目前,风光大基地以沙漠、荒漠、戈壁地形为主,多分布在西北地区,而这些地区并不是我国主要负荷地区。另一方面,我国东部能源电力需求大,但相较“三北”地区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土地条件。比如,浙江作为我国东部重要负荷中心之一,资源匮乏型大受端电网特征明显。在上述情况下,如果只重“发”轻“供”,则无法建成管用的电力系统。
不断挖掘省间资源互补潜力
我国电源侧正朝着清洁化、低碳化方向加速发展,风电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占到电力系统的三成。这也导致电网侧发生一系列变化,其中重要的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保供。从省间资源互济方向上寻求有效解决方案,在区域内挖掘资源的互济和共享潜力。区域内各省在迎峰度夏期间或存在用电缺口,可以利用区域内不同省份的高负荷时段差异,签订省间互济协议。
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进,越来越多的省份正加强省间互动。比如,浙江高负荷已突破1亿千瓦,新能源和外来电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。为保障华东区域电力高效配置,浙江电网大力推进特高压交流环网建设,为大规模省间电力互济提供安全高效的能源配置平台。
进入夏季,广东用电负荷不断攀升。为保障广东迎峰度夏用电需求,闽粤电网启动了新一轮闽电送粤。截至5月底,已完成送电量超3亿千瓦时,单日送电规模突破100万千瓦,达到该工程投产以来超出水平。
同时,5月,广东还与福建签署了2023年电力电量互送协议。协议明确,两省计划于今年通过闽粤联网工程互送30万千瓦基础电力,预计全年输送电量将达25亿千瓦时以上,坚持两省间电力互补互济、调剂余缺、相互支援,实现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。
期待政策机制革新
展望未来,有专家提出,持续加强各省份和各区域之间的互通互济,需要进一步打破跨区交易壁垒,完善市场机制与电价体系,激励多样化市场主体参与系统建设,建设监管机制。而这些都离不开新型电力系统体制和机制的持续改革。
电力系统建设期待政策机制革新。当前一个时期,特别是碳达峰阶段,产业政策和机制创新更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在市场机制方面,要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一体化设计。持续深化电力中长期市场建设,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长期交易机制,健全跨省跨区中长期交易机制,发挥中长期交易“压舱石”作用。持续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,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省份开展现货市场运行,推动电网跨省跨区送受两端备用、调峰等辅助服务资源共享,促进形成灵活反映电力供需状况和发电成本的现货价格,是打破省间壁垒有效的市场化手段,也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减碳的必要措施。
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需要在制度安排、管理措施方面加以重构。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格局,需要考虑建立共担责任的新型安全文化格局,打造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”+“各自能力原则”的新型供电安全保障体系。
国电中星是专业的二次保护检测设备生产厂家,生产的仪器设备种类多,多种型号可供选择。国电中星为您服务:4000-828-027,了解更多访问国电中星官网:www.gdzxdl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