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海上风电“狂飙”绷紧产业链

发布时间:2020-08-19 浏览数:230

近年来,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-海上风能。风能资源富裕地区皆邻近沿海经济发达的电力消费中心,是我国发展海上风电占有优势,因此虽起步较晚,但近年来迅速跻身世界前列。

image.png

然而,“狂飙突进”之后,这一产业将要面对的却是颇为严峻的“2022关口”。此关从何而来?如何“闯关”,从产业大国走向产业强国?记者记者深入调查,撰写了系列报道,以飨读者。  

8月10日,江苏盐城射阳港,海阔云淡。1台4兆瓦主机、6只叶片装船出海,运至射阳南区H2风电场。今年1-7月几乎每天都有大型风电装备进出港,至7月底已累计运输182台套。

8月7日,江苏如东外海,距岸30多公里的竹根沙海域,正紧张吊装一台6兆瓦风机。周边浩渺海面上,已矗立着36台风机,如一群旋转不息的长臂巨人。

曾经平静的江苏近海,近两年来已成为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新竞技场。海工船舶往来不绝,众多港口一片繁忙,日益高大的风机不断耸立。不仅江苏,这一海上竞技场早已遍布全中国的漫长海岸。

福建莆田兴化湾,三峡新能源二期风电场。金风科技的8兆瓦风机今年7月并网发电。

广东阳江沙扒湾,三峡新能源一期风电场。27台明阳智能5.5兆瓦风机已竖立于南海波涛之间。

不完全统计,仅今年上半年,国内至少有30个海上风电项目同时在建,装机量逾1297万千瓦,四成以上新开工。

至去年底,上海电气、远景能源、金风科技、明阳智能、中船重工海装累计装机量位列海上风电整机商全国累计装机量前五,居全球第3、4、5、7、10位。去年全球新增榜上,这5家企业及湘电风能都进入了前十。手握疾速增长的国内订单,中国龙头企业近两年接连超越了德国senvion、美国GE可再生能源等老牌海外制造商,与全球第二巨头三菱维斯塔斯的市场份额差距不断缩小。

中国海上风电业何以狂飙突进?业界坦承,加速“去补贴”是关键因素。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》明确: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,2021年底前全部并网的,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——0.85元,否则执行当年指导价。2019年指导价每千瓦时0.8元,2020年0.75元,2021年之后暂未说明,有可能取消所有补贴,直接降至标杆电价——苏粤闽浙等沿海省份从0.391元至0.45元不等。当前在建待建的大部分海上风电项目集中于2018年底前核准,这意味着风电补贴“筹码”的领取窗口将于2021年12月31日关闭。据专业机构测算,以江苏海域30万千瓦项目计,假如享受不到0.85元的补贴电价,每年将减收逾4亿元。一旦成真,很多项目能否实现预期收益率,甚至能否生存都将成为问题。巨大的利益落差迫使投资方尽一切可能加快建设速度,抢在明年底前并网发电。由此而来的“抢装大潮”,正是催生“海上竞技场”动力。 

随着海上竞技日炽,近两年来国内海上风电产业链不断延伸,更日益绷紧。今年以来尤甚。

“上海电气原计划6月份供应两台风机,比计划已经延迟了一个半月,但目前看仍有些困难。原计划今年供货160台,估计实际只能交付一半。”三峡新能源江浙公司如东海上风电项目负责人刘宇说。他告诉记者,即使乐观预计,风机全部到位也得到明年11月份。华能目前在江苏海域有4个项目,风机交付时间基本较原计划延后两三个月。风机交付滞后,打桩延迟,吊装延迟……类似现象,几乎所有国内在建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。

紧绷的链条之后,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商、专业服务商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6月中旬,江苏沿海已入夏,疫情影响仍在。在如东、射阳众多大型风电装备企业的生产车间,记者发现,这里不仅悉数满产,还在努力增产。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如东投资新建了海上风机制造基地,主要供应江苏海域。今年计划生产250台套4兆瓦风机,明年扩产至约400台套4兆瓦风机。该集团如东公司总经理蒋裕康告知:当前主轴承、叶片等关键配件供不应求,拖延生产进度。据了解,优质风机主轴承基本产自欧洲,叶片芯材巴沙木产自中南美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产能下降,物流滞后,价格上涨。远景能源射阳海上风机制造基地在手订单数百台,供应华能、中广核、华润等多家大型能源央企。近期月产能增长到了60台,但因港口运力紧张,当天生产的风机时常无法及时运出。射阳港开发区内的江苏长风海洋装备公司主要生产海上风机钢管桩、导管架,今年产能已近饱和。该公司吴总告知,今年1-5月份销售收入5.58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。目前已有招募自全国各地的高级焊工400多人,依然不敷所需。

连云港中复连众原本主要生产陆上风机叶片,但近三年海上风叶销量的增长率都高达100%。业内人士坦言,由于陆上风电的补贴计算窗口期今年底就将关闭,早于海上风电一年,故主机、轮毂、叶片、塔筒等国内风机关键配件的部分产能优先满足陆上项目需求,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缺。

相比装备制造,海上风电专业服务更是供不应求。知名民企中天科技集团2018年创建了中天海洋产业集团,进军海上风电施工领域,业务包括海缆敷设、风机吊装、升压站建设、风电场总包等。总经理薛建凌介绍,集团已拥有7艘专用船舶(包括3艘风电安装船、4艘海缆敷设船),位列国内前列,半数以上为近几年斥资建造。但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,“中天船队”仍然难以满足所需。开发热点地区的输电网络投资建设也骤然加速。不久前,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江苏沿海500千伏输变电二通道工程。建成后,从苏北沿海至江苏电力消费中心——苏南城市群的600公里“清洁能源高速公路”将贯通,沿海风电送出能力将增长640万千瓦。计划明年年底前投用,工期只有一年半。江苏不少项目已抵近海深水区,为确保电力安全高效输出,将采用柔性直流海缆输电技术,这又带来了开发商们的“并网焦虑”。据了解,在建的三峡新能源如东H6、H10及中广核如东H8风电场便面临这一问题。三个项目共建一条柔性直流输电线路,并网调试需半年左右。但当地电力配套工程预计明年10月才能完成,距明年年底的并网时限可能仅余两三个月。倘若项目因此无法并网,将导致“建成即亏损”。因此,电网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。

这一轮“抢装潮”已造成当前国内市场关键装备及服务的价格猛涨。据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统计,截至目前,江苏海上风电项目平均造价较去年上涨了1000-2000元/千瓦,部分设备及施工费用涨幅高达30%以上,推动开发成本骤增。短期供求失衡还将刺激大批资质不够的企业一哄而上,增加质量隐患,将削弱风电场运营的安全稳定性、长期经济性。

专家们普遍认为,这场“狂飙”的背后,将是中国海上风电业的“2022关口”。一旦2022年国家补贴完全消失,而地方补贴并未如期接力,被补贴吸引而来的“投资需求”必将断崖式下跌,导致产业萎缩,大量产能过剩。与同样因骤然失去补贴导致的2018-2019年光伏业危机相比,这一“关口”所带来的震荡力度或许更大。国内海上风电业的竞争力仍不及海外,欲循当年光伏业之路,以海外市场新增份额弥补国内市场需求的下降,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国电中星是一家专业的电力检测设备厂家,密切关注电力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动态,了解更多访问国电中星官网:www.gdzxdl.com